为什么 会来事的孩子 总被偏爱?这背后藏着教育功利性和社会期待的影子。孩子们为了迎合规则学会讨好,却可能失去真实的自己。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公平对待、自由成长?一起来看看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和解决之道。
那些“吃得开”的孩子
在学校里,总有一些孩子特别“吃得开”。他们不是成绩最拔尖的,也不是才艺最出众的,但他们似乎总能赢得老师的青睐、同学的喜爱,甚至家长的夸赞。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“会来事”。
所谓“会来事”,是指那些懂得察言观色、善于讨好他人、擅长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孩子。他们会主动帮老师整理讲台,在节日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,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让周围人感到舒服。然而,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功利性与社会价值观,却值得我们深思。
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所言:“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对环境需求的回应。”当教育环境更看重结果而非过程,更注重表现而非本质时,孩子自然会学会“表演”。他们知道,乖巧、懂事、主动,能够换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。这种“会来事”的表现,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策略。
会来事的孩子 为何受欢迎?
迎合了成人的需求
老师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压力,“会来事”的孩子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。比如,一个学生主动帮老师整理讲台、提醒班级纪律,或者在公开课上配合得体地回答问题,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让老师省心不少。而家长们也喜欢看到自己的孩子表现出“懂事”“乖巧”的一面,因为这符合传统观念中对“好孩子”的期待。
满足了社会的功利导向
我们的文化长期以来推崇“情商高”的人。从职场到生活,人们普遍认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。“会来事”的孩子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缩影,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“高情商”的特质,自然容易受到偏爱。
模糊了教育的本质
教育本应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过程,但在实际操作中,许多教育者更倾向于奖励那些“听话”“顺从”的孩子。一位小学班主任曾坦言:“班里的孩子那么多,我确实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愿意配合我的孩子。”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“会来事”的孩子占据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。
谁在受益,谁在失落?
小林是一个典型的“会来事”孩子。他成绩中等,但每次考试后都会主动找老师分析错题;每逢教师节,他都会亲手制作贺卡送给每位任课老师;班级活动时,他也总是第一个报名参与策划。结果,小林不仅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学生”,还经常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。
相比之下,他的同桌小楠则显得默默无闻。小楠性格内向,不喜欢主动表现自己,尽管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出色,却很少得到老师的额外鼓励。一次家长会上,小楠妈妈忍不住问老师:“为什么我家孩子明明很努力,却总是被忽略?”老师犹豫了一下,说:“可能是因为她不够‘积极’吧。”
这个故事并非个例。在很多教育场景中,“会来事”的孩子成了舞台上的主角,而那些安静踏实、专注学习的孩子却被边缘化。长此以往,孩子们可能会逐渐明白:想要获得认可,光靠实力是不够的,还需要学会“表演”。
电影《狗十三》中的女主角李玩,正是在成人世界的规则中逐渐失去了自我。她从一个叛逆的少女,变成了一个懂得“会来事”的“乖孩子”。但她的成长,却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。她的改变,不是源于内心的觉醒,而是对外界压力的妥协。
功利教育下的隐忧
纯真天性的压抑
当孩子们意识到只有“会来事”才能获得更多资源时,他们可能会刻意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,转而模仿成人世界的规则。久而久之,他们的天真和创造力被磨平,取而代之的是世故与功利。
教育公平的失衡
如果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外在表现,而非内在品质,那么真正有潜力但不善表达的孩子将失去成长的机会。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不公平,也是对整个社会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种扭曲。
人际竞争的加剧
当“会来事”成为一种成功的捷径,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变得复杂。一些孩子为了争夺老师的关注,不惜互相攀比、讨好,甚至排挤其他同学。这种环境不仅不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,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滋生。
让教育回归本真
重新定义“优秀”
作为教育者和家长,我们需要反思: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优秀”?是表面的乖巧懂事,还是内心的善良与坚持?只有当我们不再单纯以“是否讨喜”作为衡量标准时,才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。
关注个体差异
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,有些擅长表达,有些则更擅长思考。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孩子塑造成同一个模样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欣赏那些低调但努力的孩子,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和支持。
倡导多元价值观
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化的成功模式,而不是一味强调“情商至上”。通过宣传不同领域的榜样人物,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:无论你是外向还是内向,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价值。
让教育回归纯粹
“会来事”的孩子之所以被偏爱,折射出的是成人世界对功利性的追求,以及对孩子天性的忽视。然而,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取悦别人,而是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愿我们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,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不必过早地学会“会来事”,而是能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。因为,真正的教育,不是为了让孩子适应规则,而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最后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如果你的孩子并不“会来事”,你会担心他/她在集体中被冷落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教育回归纯粹,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绽放。